中國
吳越銅劍 中原銅劍 戰國鐵劍 秦,漢式銅劍 漢式鐵劍 玉具劍 長劍

吳越銅劍

吳越銅劍是指吳越兩國國力開始強盛時期(春秋中期后段,公元前六世紀前半葉)的劍,因此時期的鑄劍工藝(銅劍)幾近於頂峰,其中制作最精良,最有名的 都屬於王者,故也有把此一時期的劍稱作吳越王劍.



吳越兩國位於今江南一帶,是當時古越族的活動區域,吳國區域在以太湖作中心的周圍地區,包括今江蘇南部,浙江北部和安徽東南部份區域.越國在吳國之南,以會稽(今浙江紹興)為中心的周圍地區.
在商代中期,中原的鑄銅技術已傳入該地,及後太伯奔吳使之更為成熟,之後不斷發展并傳入較近之越國,至春秋中期后段,兩國國力開始強盛,并介入爭霸.在戰爭頻繁的背景下,兩國都不斷擴充軍隊,發展武備.
與中原諸國比較,吳越兩國更重視步兵與水軍.這是由於吳越兩地水網縱橫,丘陵起伏,不便馬匹駕挽的戰車馳騁.故此劍便成為他們其中一種主要兵器.令到此地的鑄劍技術領先於中原諸國.吳越王劍就是此時期的產物.
以現在出土實物看,吳越王劍可分作前期,盛期及晚期.前期的劍器形短少(約30多厘米),尚未成熟.晚期的越王劍則鑄工平平,銘文字體簡省,不及盛期的精細.而且盛期的劍出土所佔數量最多.故以盛期王劍為例,簡述它們的特徵.
--通體合鑄而成.
--劍型有兩類;
I,劍首呈圓盤形,劍莖呈圓柱形,劍格呈凹形,劍刃前部向內側收束弧曲,多數劍的莖部有兩個圓箍,少數無圓箍.

II,劍莖呈中空圓柱形,劍格呈"一"字形,劍前部向內側收束弧曲.

--劍身加長,達到50至60厘米.
--;劍身寬度增加,一般在5厘米左右,強度隨之增強,但由於劍刃前部向內側收束弧曲,穿透力并不降低.
--形制比較統一,利於大量制作.
爭霸戰爭的需要和國勢的強盛,直接促使吳越銅劍在春秋晚期發展成熟.越滅吳後,勢力更盛極一時,故戰國初期,吳越銅劍仍盛而不衰,并續有發展.但至戰國中期由於內亂以及強大楚國的凌迫,越國逐漸走向衰落,大致就在這個時期,吳越銅劍也呈衰頹之勢.公元333年,楚滅越,吳越地區為楚所佔,重器寶物,名工巨匠盡被擄去,吳越銅劍最終衰落.但在此之前,它已傳播至中原地區,直接影響了中原銅劍的形制.


以上資料出自鍾少異<龍泉霜雪>一書.


中國
吳越銅劍 中原銅劍 戰國鐵劍 秦,漢式銅劍 漢式鐵劍 玉具劍 長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