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
吳越銅劍 中原銅劍 戰國鐵劍 秦,漢式銅劍 漢式鐵劍 玉具劍 長劍

戰國鐵劍

至遲在西周晚期,中原地區就出現了人工冶煉的鐵制品.但直到春秋時期,用人工冶煉的鋼鐵兵器仍僅屬個別例子,而且器形短少.至戰國時期.冶鐵技術和冶鐵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, 鐵器漸漸流行.在此背景下,鐵劍的制作和使用也有所發展.
此時期的中原鐵劍在各地的發展并不平衡.主要在楚,燕,秦三國,其他諸侯國至今少有鐵劍的發現.即使在這三國中出土鐵劍的數量也遠不如銅劍多.以下略述其形制.
楚國地區的鐵劍大致有三種形制:
(I)扁莖,折肩;莖身之間套裝銅劍格,多作凹形格,也有少數是"一"字形劍格;莖末端或裝圓盤形銅劍首.
這是楚國鐵劍最主要的樣式,在長沙和益陽都有所發現,在長沙出土的一柄78厘米長的鋼鐵長劍,更是現知早的長鐵劍,比同時期的銅劍要更長.至戰國中,晚期,劍的長度又進一步發展,一般在80厘米左右,較長的有100厘米左右,有些個別例子甚至達到140厘米的長度.
(II)扁莖,斜肩,不裝劍格.多是短劍,較長的有50-60厘米,短者只有30-4厘米.此型劍遠不如I型劍多.
(III)銅柄鐵劍.劍身為鐵質,劍柄為銅質,柄型與I型東周式銅劍相同,應是由後者而來.此型劍只有個別發現,十分罕見.
燕,秦兩地的鐵劍形制十分相近.都是扁莖,折肩裝,銅劍劍與楚國的I型鐵劍完全相同;而且都是長劍,燕下都出土的八把完整鐵劍長69.8-100.4厘米.
綜觀戰國中晚期楚,燕,秦三國的鐵劍,有三個共同的特點.
1)形制多從東周時期中原灺區流行的銅劍沿襲而來,主要是扁莖劍,但在東周時期,扁莖劍的流行程度不如I,II型劍,這是因為青銅劍都是鑄造而成,要求鑄件可以一次成型.I,II型劍通體合鑄而成,很方便.扁莖劍的劍格和劍首要分鑄,合裝,比較麻煩.鐵劍郤恰恰相反,都是鍛打而成.I,II型劍劍柄,劍身相連,曲線甚多,不便鍛制.扁莖劍則劍格和劍身另外鑄造,劍身形制簡單,均為直線,易於鍛打成型,也就是說,扁莖劍的形制結構更適宜鐵劍的制造工序,所以鐵劍就主要採用了此劍型.
2)長度增加,遠遠超出了青銅劍,而劍身闊度郤較銅劍有所縮小,最闊處只有3-4厘米(就今所知,東周式銅劍最長只有76厘,劍身最闊處一般在5厘米左右).因此窄而長是其特點.
戰國時期,劍是軍隊的主要兵器,為了提高實戰效能,就必須加長劍身,但劍的加長郤因"青銅質較,所以增加劍長在工藝上相當困難,這就使青銅劍劍的長度受到一定限制." (楊泓;<<中國古兵器論叢>>).以鐵制劍便解決了這個問題,因為鋼鐵遠比青銅堅韌,足以保證加長劍身而不易折斷,同樣,由於鋼鐵的強度和韌性較好,可能為減輕全器的重量,鐵劍的劍身闊度便被略微縮減.
3)風格簡素,不僅劍身普遍無裝飾,即使所裝的劍首和劍格也大多平素無紋,與早期鐵劍多以金玉裝飾有別.這個變化反反映出,戰國時期,由於冶鐵業的發展,以鐵制器日益普及,鐵劍也被用於裝備軍隊,不再只限於貴族所有.
當然,此一時期的鐵劍仍處於起步階段,銅劍的數量仍佔大多數.但鐵劍已開始普及,最終於漢代取代銅劍的地位.


以上資料出自鍾少異<龍泉霜雪>一書.


中國
吳越銅劍 中原銅劍 戰國鐵劍 秦,漢式銅劍 漢式鐵劍 玉具劍 長劍